大学生暑期实践篇:匠心筑梦传薪火

近日,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师生一行前往山西运城,于6月27日启动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旨在深入调研…

近日,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师生一行前往山西运城,于6月27日启动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旨在深入调研社会非遗现状,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此次活动以“匠心筑梦传薪火”为主题,师生们深入探索传统工艺,与非遗大师对话,亲身感受文化瑰宝的魅力。

活动首站,师生们走进了稷山螺钿漆器研究中心。在这里,他们研习了螺钿漆器的精湛技艺,与非遗大师面对面交流,深入了解了传统工艺背后的深厚历史底蕴。团队成员齐同学表示:“亲眼目睹大师用数月时间打磨一片螺钿,我深刻体会到匠心不仅是技艺的精湛,更是对时光的坚守和尊重。”

随后,团队连续两日在社区举办螺钿漆器精磨体验活动,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。在携手打磨的过程中,居民们不仅体验到了传统工艺的乐趣,更共同传承了文化的火种。李同学记录下了一个温馨的瞬间:“小朋友们擦亮贝壳时那惊喜的眼神,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延续的希望。”

此外,团队还深入乡村进行走访调研,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讨传统工艺的现代发展路径。蔡老师感慨地说:“老匠人手持工具时那笃定的目光,是工业化时代里最珍贵的文化坐标。他们的坚守和创新精神,是我们青年学子学习的榜样。”除了调研非遗,还有大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和爱心,团队特意与街道党组织联系探访了当地的失独老人,为他们提供了物质帮扶和心灵慰藉。税同学在日记中写道:“奶奶布满皱纹的手掌包裹住我的手,那一刻,我深刻感受到了社会实践所蕴含的温度。这种超越言语的温暖,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决心。”

此外,师生们还抽空参观了运城的文化场馆。在这里,他们欣赏到了馆内珍藏的青铜陶器和金银细工等精美艺术品。伍同学分享道:“当漆器纹路在灯光下流转出千年的光华时,我们突然读懂了守护非遗的意义——它就是在保护我们民族的DNA。”

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搭建了非遗传承的桥梁,还创新提出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方案。工艺绘画专业的杨同学在总结会上提出:“数字赋能或许是让老手艺走进Z世代的新路径。”团队通过社区展示、乡村调研、技艺创新等多种方式,探索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新模式。

非遗传承既需要坚守正道,更贵在不断创新。青年学子们以自身专业为支点,在躬身实践中领悟文化的精髓。参与金银细工修复的胡同学和刘同学感悟道:“每次錾刻时对力度的把握,都是与先辈工匠的跨时空对话。我们不仅是技艺的学习者,更应是文化的转译者。”

最后,学院领队陆老师表示:“我们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,构建多维传承网络,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,为文化自信注入青春动能。”

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师生们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的魅力,更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责任感。未来,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将继续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,为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和创造力的青年人才贡献力量。

关于作者: 山西新闻在线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