朔州怀仁马医生:治鼻炎有“对症妙招”,办医院为困难精神病患者撑起“暖伞”

在朔州怀仁,提起马医生,不少本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——“二道坡北街的马医生,我晓得,我家老头的鼻炎是他看好的”“…

在朔州怀仁,提起马医生,不少本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——“二道坡北街的马医生,我晓得,我家老头的鼻炎是他看好的”“他开的诊所,我们全家都信得过”“听说他专门办了医院,帮那些困难的精神病患者减负,是真善人”。从公立医院的内科医生,到扎根基层三十年的诊所负责人,再到公益医院的创办者,马医生的从医路,藏着对患者的真心,也藏着对中医的坚守。

从医40余载:把“治鼻炎”做成口碑,靠的是“辨证细”

“马医生,我这鼻炎又犯了,鼻子堵得睡不着,闻啥都没味儿!”清晨的诊所刚开门,就有老患者熟门熟路地找过来。这类鼻炎患者,马医生每天要接诊不少,而他治鼻炎的“秘方”,从来不是“千人一方”,而是“因人而异的细致辨证”。

“中医不是用啥药治啥病,关键是看方子能不能把身体调理到正常状态。”马医生常说。在给鼻炎患者辨证时,他最看重三个细节:一是舌苔,看脾胃是否湿热,这关系到鼻炎是否反复;二是脉象,辨气血是否通畅,很多慢性鼻炎患者都有“气血瘀滞”的问题;三是生活惯,比如朔州冬天冷、风大,不少患者爱用围巾裹住口鼻却还是受凉,或是长期在煤尘多的环境里工作,这些都要纳入诊疗考量。

有位老患者记得,十年前他的鼻炎拖了五六年,夏天吹空调犯、冬天遇冷风也犯,吃了不少药都不管用。找到马医生时,他舌苔黄腻、脉象沉缓,还说自己总觉得嗓子里有痰。马医生一看就知道,这不是单纯的“鼻炎”,而是脾胃湿热、肺气不宣导致的。他根据患者的情况调了方子,还叮嘱他少吃辛辣、出门戴口罩。患者按医嘱煎药、忌口,一个半个月后鼻子就通了,坚持调理五个月,多年的鼻炎再也没严重复发过。

“现在还有患者带着孩子来,说‘我小时候就是马医生治好的鼻炎,现在娃也找您’。”说起这些,马医生的眼里藏着笑意。从最开始自学中医时摸索鼻炎诊疗,到如今形成一套“量体裁衣”的辨证思路,他的口碑,都是靠一个个治好的患者“传”出来的。

公益初心终落地:2024年办起泰安医院,只为帮困难家庭“喘口气”

“从医这么多年,最揪心的就是看到那些精神病患者的家庭。”马医生的语气沉了下来。他在基层看病时发现,不少精神病患者因为家庭贫困,要么得不到持续治疗,要么家人常年围着照顾,连打工挣钱的时间都没有,“一个病人拖垮一个家,这话一点不夸张”。

这个“帮他们减负”的想法,在马医生心里埋了十几年。直到2024年,经过反复奔走筹备,泰安医院终于批了下来——这是一家专门收治困难精神病患者的医院,不追求盈利,大都只收部分基本生活费,“能让患者有地方治病,让家属能腾出精力过日子,就够了”。

医院运营起来后,马医生常抽时间过去看看。有位患者的母亲拉着他的手说:“以前我得24小时盯着娃,怕他乱跑、怕他伤着自己,连买菜都得一路小跑。现在送这儿来,有医生护士照顾,我终于能找份临时工挣钱了,家里的日子总算有了盼头。”

这份公益,马医生没打算“停下”。他说:“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照护,家属的压力太大了。我办这个医院,就是想替他们扛一点,让这些家庭能轻松点,让患者能有尊严地治疗。”

扎根基层三十年:“治好病人,就是我最大的快乐”

马医生的从医路,起点在1977年。那年他考上大同医专,1980年毕业后进入朔州市人民医院内科,1982年又调回诗峰山煤矿医院。后来对中医产生兴趣,他就靠着健康报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办的刊授大学学,三年后顺利拿到毕业证;考上副主任医师后,1995年他毅然开起了自己的诊所,一守就是三十年。

基层行医不易,遇到过患者焦虑不配合的情况,他会直爽地说:“你信我就在我这看,不信就去医院——信任是治疗的一部分。”也遇到过患者拿着网上查的偏方来咨询,他会耐心解释:“网上的信息杂,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,不能盲目试。咱们得按你的情况来,调对了身体,病才好得稳。”

累吗?肯定累。但马医生说,他从没动过“放弃”的念头。“这么多年,我一直看书、跟同行交流,遇到当时治不好的疑难杂症,就记下来慢慢琢磨,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患者,就能帮他们解决了。”在他眼里,“治好一个病人,看到他们能正常生活,比啥都强,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源泉”。

如今的马医生,依然保持着两个惯:每天看书钻研中医理论,清晨打拳锻炼身体。“看书能理清诊疗思路,打拳能让心态稳下来,这样给患者看病时,才能更专注。”而他的儿子,也受他影响走上了学医路,这份对医学的热爱,正在家里悄悄传承。

在朔州这座城市,马医生就像一棵扎根大地的树——治鼻炎,他用细致的辨证守护百姓的“呼吸通畅”;办医院,他用公益的初心托举困难家庭的“希望”;守基层,他用四十年的坚守诠释着“医者仁心”。这样的基层好医生,值得被更多人看见,也值得我们由衷点赞。

关于作者: 山西新闻在线

为您推荐